skip to Main Content

幼兒教育成長系列 -玩中學-感覺

幼兒教育成長系列 -玩中學-感覺         作者:陳宇翔
(1)感覺:
感覺在本單元之定位為觸覺之延伸,前面提到當幼兒借眼部的傳訊,以及直接與物體的接觸。
其第一個感覺就是觸覺,當觸覺與感覺達成統合時,此時幼兒的腦海中已經產生了組織的能力,其能夠將事物聯在一起思考與判斷、然後做成決策。
我們常看到的是較小的幼兒,當肚子餓時,他會用哭鬧來提醒大人們,再大一點他會將生活周遭的事物做串聯與判斷,進而加以運用。
以個人家中的小朋友為例,初期當我們在拿玩具讓他們玩的時候,當他們玩到一半就不玩了,東西也沒有收好就去拿另外一套玩具玩,此時,我都會把他們拉回去原來的那套玩具,並做收拾的動作,而且讓他們一起做,這時當他們再去拿另一套玩具時,就能很順利又放心的玩了,幾次之後當他們想做下一件事的時候,他會先想看看現在的事是否已做好了。
雖然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其所學習的事物會一天比一天的多,然而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體會,而不同的體會卻會產生整體的感覺(包括自己與其他人、事、物)。

幼兒教育成長系列 -玩中學-感覺

(2)創造設計:
小朋友的成長與學習其實是無時無刻的,不管是在玩、與人對話或是聽人講話、吃東西或是在睡覺等等,其實都是一種學習成長,只是一般家長沒有察覺,前面單元有提到初步的設計,運用簡單的物體做出圖型,而這裡所要提到的創作設計則是更深的層面,此時幼兒的創作已不只是要先看見東西後再加以整理,以積木來說:幼兒在操作過幾次後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樣的,怎麼說呢?
同樣的東西用過幾次後,當他再拿取之前腦海中就已有了圖型,而當他做出圖型後,可能他又已經思考出下一個要做的圖型了。

幼兒教育成長系列 -玩中學-感覺

(3)模仿:
前段所提幼兒的成長是無時無刻的,但是此一問題卻被大多數的家長所忽略…..
所以有很多幼兒在其所做出的行為舉止後常常讓大人覺得很不可思議,殊不知大人的動作,說話的語氣都隨時不經意的灌輸到幼兒的潛意識裡,因此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便造就出正面或負面的學習效果,直到幼兒在開始接受教育(上幼稚園),學校老師以一系列有系統的課程,以不同的事物遊戲、鼓勵、帶動、比照(模仿)角色扮演時,負面的效果才被導正。
一般而言學校或家長在除了課程外,最常利用的工具讓幼兒去仿照大人的生活情境就是玩具,為何玩具會被學校所重視(尤其是益智玩具),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其教學方向中提出:激發幼兒的思考與想像,而如何激發?用何工具?
益智玩具就是輔助工具之一,如工作臺可幫助幼兒利用工具敲、打、釘、槌、轉、扭、握、組合,透過練習達到學習效果,而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效率、以簡單的圖型做為參考,在將生活周遭的事物與想像結合創作而完成的作品。

幼兒教育成長系列 -玩中學-感覺

 

Back To Top